续修暨阳徐坞杨氏宗谱跋(三)
- 中华倪杨氏网 2011年9月15日 杨伟春
《暨阳徐坞杨氏宗谱》中,收录了大量的人物传略、行状。事例生动,可圈可点;栩栩如生,可亲可敬。宗谱中还记录了历代科名、仕宦。单是经殿试后中进士的就有14位,还有众多举人、解元、国学生、庠生等,可谓人才辈出。冀望后人予以详察细考,定必开卷有益。在此仅举数例。
六宗祀·六宗祠·佑启堂
概浦倪杨氏的更姓之祖韶阳公倪顺之墓在七将士(古时称杉树湾或杉树店)。倪顺公母之墓在蜈蚣钳。杨氏二世祖(讳瑶,字禹玉)之墓在里徐铜岭蛤蟆垯下的享亭。
概浦倪杨氏自千字第起,分成六派散居各村,此后子孙浩繁,炽昌传世。倪杨氏的子孙平时不能常相聚,只有在冬春时节,各派才来到徐坞的祖宗墓下展敬拜享。因一直来没有宗祀和宗祠,所以,前来扫墓祭拜者,只能在墓前稍作停留后就各自散去。
霖三十四子绂公(1672—1748),秉父云九华生公(1628—1701)之志,拟六房合祀。此后,先后有子绂公侄增吉公、侄孙吕岳公,再到子绂公之子玉堂公、玉堂公之子高封公、汉封公兄弟等,历代相嘱,但未能如愿。乾隆五十二年(1788)十月间,有汉封公“珍重累世之绪成而未成”之事,“择牲聚其族”,在祖宗墓前郑重建议合祀并追享列祖列宗,当即得到族人的积极响应。“一时选而集者,争出己资,广加润色,冀以永传诸后”,“广孝思、敦族谊,两祖之垂裕无穷也”。《六派宗祠碑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族人将山田派捐的情况。
赖汉封公倡议后合成的六宗祀,由于“满清中叶咸丰之间,遽遭兵燹,祀田荡析,祀事废驰”。就连十三世祖滋十四公所建的祠堂也被战火所毁。到同治年间重建的正厅也仅有五间,原有的寝室、祭厅、戏台都已不复存在。时有吉庵公,见此情景非常伤感。于是,邀集六房执事,提出要“亟为整理”,“重兴祀典”,以“上为祖宗保松楸,下为子孙联枝叶”。此后,六宗祀活动又得以恢复。
然而,这种虽有宗祀却无宗祠的祭祀活动,却存在着“祖宗灵爽终无式凭之所”的问题。且前来祭祀的子孙没有歇息的地方。长此下去,难以久远。宣统癸亥(1911)年,适逢徐坞村的杨氏族人谋划重建千二公宗祠(佑启堂)。这时,有各房执事提出,我六房祖先的坟墓都在徐坞。所以,我宗祠的祠屋何不也建在徐坞,且徐坞一族为杨氏的大宗。六宗祠建在徐坞,是“地相宜”,“名亦正”。于是,经徐坞诸族长慨然应允后,由各房集资,在已开工建造的千二公祠寝室(原徐坞杨祠堂,即佑启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后建成现在的村校)的外面,附建起侧屋六间,名为“六宗祠”,并交与千二公派下的裔孙统一管理。《六宗祀捐碑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捐资捐田情况。
民国初年重建佑启堂,有几位族人起了关键作用。广百四十九讳伊帆公,悉心计划,经理总务,日夜辛勤,不辞劳瘁,忠心耿耿,以刷新为己任;衍廿二讳作梅公,乐善输将,竭力同谋,身任总管,劳瘁终身;衍三十二讳佳海公,“以一粗通文字之平民,能明建祠立祖之大义”,在民国元年带头发起重建佑启堂的倡议。尤其可贵的是,当造祠堂的经费告竭,一时筹集有困难时,佳海公将自家的田产数亩抵押,以作垫资。终于使得佑启堂的中前两进以及左右侧厢与戏台全部竣工,祠堂焕然一新。解放之后,祠堂改作学校,供徐坞杨、里徐、百步街、上俞四村的孩子上初中、本村人上小学所用。一代一代的杨氏子孙在这祠堂内接受了启蒙教育,也算是功德无量。
分享按钮>>续修暨阳徐坞杨氏宗谱跋(二)
>>续修暨阳徐坞杨氏宗谱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