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灵山坞杨氏族谱序

    中华倪杨氏网 2011年11月16日 灵山杨氏族谱


 国有国史,家有家史。水有源,树有根。
灵山杨氏宗谱记录了杨氏族人的来龙去脉。
纵观杨氏宗谱,倪姓先祖,高官显赫。成为国家栋梁的人才代代都有。从倪氏三十六世子孙韶阳公改倪从杨,杨姓第四代子孙千十二(师锐公)因爱玉京洞,移居灵山后,辈辈都是耕读传家、布衣草履、事农桑者。
上次修撰族谱时在1931年,距今已有73年。其间国家经历了诸多变迁,其重大事件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特别是一九七八年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值此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机,由本族28世子孙杨颂化先生发起族人续修灵山杨氏宗谱,把中间断档的七十多年补写完整。其目的是使我们和后代都能知道自己祖宗的家族发展史,使后辈有祖可寻,有谱可查。也便于下一代再续家谱,使杨氏宗谱以较完整的面貌传给后人,以供纪念回忆。并殷切希望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
纵观杨氏族人自1931年至今73年的沿革史,可谓是世事沧桑。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杨氏族人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靠柴草作燃料烧制石灰和以肩挑为运输赖以维持生计的困苦状况;六七十年代有就地的石煤作燃料烧制石灰和以手拉车(后期以拖拉机、汽车)为运输工具但还是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到自八十年代到现在以发展家庭工业,户户有织机,家家有产业的安居乐业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本族人共有织机500多台,日产坯布25000余米,占家庭经济收入的70%)。更为可喜的是,杨氏族人放眼世界,在广阔天地中驰骋,大显身手。外出从政、从军、从商、从医、从教。因此改变了过去以农副业为主到以农副业为辅的从业格局。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国家、为社会,也为杨氏家族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是这山青水秀、地灵人杰的灵山哺育了我们杨氏许许多多的优秀族人。

杨氏宗族子孙一贯耕读传家,牢记家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清顺治年间即建有面积为300多平方米的杨氏宗祠;解放前(公元1949年前)杨氏宗祠清白堂尚有公产,修家谱和堂中开支都由公产收入来支付;1950年土地改革是祠堂公产分给了私有,1975年拆除了原来的杨氏宗祠,扩建成现在面积为1260平方米的新祠堂。近年来又不断翻修,使灵山杨氏族人祭祀祖宗和公众活动有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杨氏宗族子孙一贯爱国爱家,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正义感。在反对外国侵略和国内的民族解放事业中,不怕牺牲,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有十一位杨氏子孙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英勇战斗并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被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银贵、周美、定志、宰国、兆道、乃斌、纪田、柳永、宰忠、宰安、志土等。
杨氏族人子孙的文化素质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迁居灵山以来,只出了一个秀才。1949年以前,只有一位大学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目前有博士、高级工程师、工程师6名,大学生50多名(包括在读),高中生、中专生更是比比皆是。
杨氏宗族子孙历来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在各行各业中涌现了许多佼佼者,他们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做出了不小的业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社会在发展,人民在前进。灵山杨氏族人也将同样熔入历史的长河中,奋发图强,全力拼搏。在后辈中,一定将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成为国家的栋梁,用更辉煌的业绩报效国家,也荣宗耀祖,载入杨氏家谱,也载入史册。
最后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孟灿先生几十年来用心血保存了一套完整的家谱,为本次续修家谱提供了正确完整的原始依据。


二零零四年


分享按钮>>赐进士师锐公行千十二
>>上海师大客座教授侯殿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