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西汉倪宽公后裔居住地之一紫阆倪家汪倪村

    中华倪杨氏网 2012年1月5日 杨利民


     前些天,我随族人倪杨二十七世孙(千十三公裔孙、城南派)杨荣、倪杨二十九世孙(千二公裔孙、徐坞杨派)福元、倪杨二十九世孙(千十二公裔孙、灵山坞派)黎辉一行由诸暨应店街镇灵山坞村驾车前往汪倪村。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车行近二十分钟便到了汪倪村附近。

     汪倪村的倪村是一千多年前倪杨始祖韶阳公的父辈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为了续修《暨阳城南倪杨氏宗谱》,此次驾车的杨荣几年前步行来过这里,希翼能找到倪家的谱牒。由于距上次去的时间比较长了,杨荣有些懵了,要不走岔要不误进汪村。黎辉嘴甜,“阿姆”“阿姐”不停地询问路过的村民。幸运的是看见了一幢老宅,在主人汪氏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四人欣赏了这清末汪氏祖宅,主人汪氏还带我们看了他祖辈手工造纸的旧址,用长条石砌成的纸浆石池、搅拌用的大木棒......巧的是,汪村斜对面就是倪村。

      到了倪村,正看见四五位男女村民在自制番薯片,已是最后一道工序了。我小时候也看过父母做番薯片,做法大同小异,只是这里的番薯片里面掺有糯米。“诸暨通”福元赶紧拍照,村民说如果早一个时辰来还可以看见更精彩的烧、拌过程。听说我们是来寻根问祖的,两位三四十岁的女村民便聊起韶阳公、“生杨死倪”等倪杨的事,还让我们品尝刚做好的番薯片。这不由得让我们一行吃惊不小:看来关心倪杨的不只是倪杨后裔。那天也凑巧,其中一位女村民说,她的丈夫倪峰知道得比较多一些。

       得知我们的来历,倪峰很热情,放下手里的农活到山上找来了他的七十多岁的叔叔。在倪峰叔叔家,七十多岁的倪氏老人从楼上捧出用好几层纸包着的民国时修的《倪氏家谱》行传卷。一时寻不到供香,我们次第净手毕,匆匆翻阅了倪氏家谱行传卷。
随后,倪峰还带我们一路看了倪村的老宅和年久失修的倪家祠堂,福元拿出相机,从不同角度一连拍了好几张,留作此行的纪念和以后的研究。

     “往事越千年”,置身此地,不由得想起倪氏始姓祖倪宽。《姓氏考略》指出:“倪氏,即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官员,字仲文,千乘(今山东高青)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太初九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自宽公发脉,倪氏家族走向昌盛,裔孙不负期望,代有领风骚的英才:倪若水、倪盈、倪瓒、倪征噢......

      置身倪村遥想北宋元祐年间的伤心往事:韶阳公父亲时任龙图阁学士的倪炤公被小人所陷害,倪炤全家被流放到了广东的新州。新州,北宋的时候还属于蛮荒之地,瘴气疟疾等对于外乡来的人来说是很致命的,流放那里几乎等于送死。于是,倪炤把几个月大的小儿子倪顺(即后来的韶阳公)藏到了岳父家里——概浦杨家(今十二都煤垯),自己带着夫人和长子倪硕踏上了流放之路。倪顺的外祖母孟老太君深明大义,面对闻讯前来捉拿倪顺的小人,为了保全忠臣血脉,她含泪以自己也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儿子顶替倪顺。倪顺长大后文武双全,为答谢外祖父杨家的救命大恩,由倪易杨去应试,考中了进士,后来做到礼部尚书,死后还得到韶阳县开国公的封爵,谥文贞。倪顺的后代从此就都以杨为姓了,所以裔孙就把倪顺尊为诸暨倪杨氏的始祖。倪顺外婆家煤垯即现在的应店街镇庙后村,很遗憾那里现在也没有当年的杨氏后裔了。“极目青川远,何方可泊舟?逝波滚滚向东流,勾起几分愁。无语长相伫,凉风犯眼眸。心中哀怨不停休,旧怨叠千秋。”

     据谱牒行家“倪家少爷”说:紫阆,曾经是盈公派倪氏家族的一处辉煌居所。太平天国时,为躲避战乱,居于倪村的古紫阆倪氏阖族迁往他处。古紫阆倪氏在倪村当地已经没有了,现在的紫阆倪家属于盈公次子后裔。尤为可惜的是紫阆的倪家祠堂已经倒塌,家谱也没有续修。 

 


分享按钮>>中国历代帝王年号 公元 干支纪年年谱对照表(三)
>>浙江胡陈翔凤头村鲍氏寻亲启事